第394章 神童(2/4)
心。他继续开导道:“师父,像车迟国那样的地方,终究只是少数。车迟国或许不需要大乘佛法,但车迟国之外,人人都需要大乘佛法来普度众生啊。”其实,孙悟空之所以会说出这番话,并非是他自己的突发奇想。原来,之前孙悟空在睡觉时,如来佛祖曾入梦点化他。也正因如此,向来好战的孙悟空,才会罕见地出言开解自己的师父,坚定他取经的信念。
经过这一番波折,唐三藏原本有些消极的情绪也消散了不少。此时,距离灵山已经不算太远了,师徒四人收拾行囊,继续踏上了前往西天取经的道路。
西游的路途漫长而又充满未知。这一路上,并非全是妖魔鬼怪横行。虽说偶尔也会遇到一些妖怪,但大多都是些小妖小怪,随手就能解决,根本算不上是西游路上的“劫难”。
西游一行,注定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,才能取得真经,修成正果。很多时候,他们要经历好几季的时光,才会遇上另一场真正的劫难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西游组合依旧坚定地前行着,时间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。
再把目光转向遥远的东土大唐。在长安城外,有个名叫陈家村的小村落。
在这个村子里,出现了一位神童。这孩子一岁就能开口说话,吐字清晰;两岁时便通晓千字文章,过目不忘;三岁的时候,就已经能够吟诗作对,文采斐然。
很快,神童的名声便传遍了十里八乡。人们口口相传,都觉得这是个祥瑞之兆,消息越传越广,甚至传入了长安城,传进了皇宫之中,最后传到了唐王李世民的耳朵里。
在那封建的古代,人们都深信世间奇异之事往往有着特殊的代表意义。比如一些自然现象,会被视为吉兆或者凶兆。而治下出现神童这种现象,无疑被看作是一种吉兆。
当唐王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时,龙颜大悦,兴奋地说道:“哈哈,好啊!近日来,各地都有神童的消息传入长安,这说明朕治理下的大唐,人才辈出啊!”
唐王认定这是吉兆,意味着大唐将会更加繁荣昌盛。于是,他立刻吩咐道:“各地发现的神童,都要安排到学堂学习,绝不能耽误了他们的前程,一定要让他们茁壮成长,日后好成为我大唐的栋梁之才。”
“是!”立刻有官员领命,着手去安排这件事。
安排好神童入学的事情后,李世民又想起另外一件事,说道:“根据边境传来的消息,之前派去的李爱卿,此次已经从车迟国回来了。众位爱卿,对于如何迎接李淳风爱卿,你们可有什么建议?”
唐王李世民向其他臣子征求意见。这时,有位臣子站了出来,提出建议:“陛下,依臣之见,此次迎接不宜太过声张宣扬。倘若大肆宣扬,即便李淳风求回了车迟国的种种神物,百姓们也只会对车迟国心生向往,而忘却了陛下的恩情。”
这位臣子提出了一个别出心裁、角度独特的建议:“不如低调地迎回李淳风,然后以陛下和大唐的名义,推广那些从车迟国求回来的农家神物,如此一来,既能彰显陛下和大唐的威严,又能让百姓们感恩戴德。”
“这……”唐王李世民略显犹豫,说道:“似乎不太好吧……”
虽然嘴上说着犹豫的话,但李世民心中其实已经心动了。要知道,李淳风前往车迟国,是受唐王派遣的。而唐王李世民的根本目的,就是车迟国传闻中的那些“神物”,比如道薯、林楠水稻等。
现在,这位臣子的建议,是要将李淳风求回来的神物,不冠以车迟国的名义,而是以大唐自身的名义来推广。这样一来,百姓们感恩的对象,自然就不会是车迟国,不会是林楠,而是大唐,是他唐王李世民。
